不是预想中门可罗雀的“噱头园区”。青灰色的砖墙爬着凌霄花,转角处的陶艺工坊里,老师傅正捏着陶土,转盘转动的沙沙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飘出来;不远处的漆艺工作室门口,挂着刚完成的《千里江山图》漆画复刻,阳光洒在漆面上,金箔碎屑似的光点晃得人眼晕。李薇跟在后面,小声补了句:“苏姐,林总说这些工坊都是去年年底才签约的,现在周末客流量已经能破千了。”
苏清没接话,只是抬眼望向不远处的观景台。那里站着个穿深灰色衬衫的男人,袖口卷到小臂,露出腕间一块低调的机械表——是林砚。他手里拿着张泛黄的图纸,正低头和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说着什么,侧脸线条在阳光下显得比会议室里柔和些,却依旧带着股不容置疑的韧劲。
“苏分析师倒是比我预想中来得快。”林砚先转过身,声音里听不出情绪,手里的图纸却没放下,“这位是陈老,做了四十年榫卯工艺,下个月他的工作室就要搬进来了。”
陈老笑着冲苏清点头,手里还攥着把木刨子:“林总这孩子,心细,知道我老房子拆迁,特意留了园区里采光最好的位置,还帮我申请了非遗扶持资金——现在这样愿意为老手艺费心的年轻人,少见喽。”
苏清礼貌性地回了笑,目光却落在林砚手里的图纸上——那是张文创园的扩建规划图,用红笔标注的“榫卯体验区非遗研学楼”旁边,还密密麻麻写着小字,像是成本测算,又像是客流预估。她走上前,指尖悬在图纸上方,终究还是没碰:“林总,陈老的手艺值得尊重,但商业不相信‘少见’。您申请的非遗扶持资金,只能覆盖工作室初期装修,后续的运营成本、人员工资,还是要靠园区营收支撑——而目前园区的租金收缴率,还差32%。”
林砚把图纸叠好,塞进衬衫口袋,动作从容得像是早料到她会这么问:“苏分析师知道《孙子兵法》里‘声东击西’怎么说吗?表面看,我在招非遗工坊,实际是在搭‘文化IP矩阵’。”他抬手指向不远处的文创商店,玻璃橱窗里摆着的漆艺书签、榫卯拼图旁,都贴着“林氏文创”的logo,“这些衍生品的毛利率是65%,上个月线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园区租金收入的1.2倍——32%的空置区,不是没租出去,是我特意留着做‘快闪体验区’,下个月和某国民茶饮品牌联名,单这一项的分成,就能覆盖季度还款额的40%。”
苏清的瞳孔微缩,指尖下意识点开平板电脑里的销售数据页——上面只记录了园区的租金和物业费收入,完全没提到衍生品和联名合作。她抬眼看向林砚,语气里多了几分警惕:“林总为什么不在之前的报表里体现这些?这会影响银行对还款能力的判断。”
“因为还没到时候。”林砚走到观景台的栏杆边,俯瞰着整个园区,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“《孙子兵法》讲‘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’。我要是一开始就把所有底牌亮出来,供应商会抬价,竞争对手会跟风,反而落了下乘。”他侧过身,目光直直地看向苏清,带着种洞悉一切的锐利,“苏分析师做投行,讲究‘信息透明’,但商场有时候像下棋,得藏几手棋路。就像你刚才说的‘同类项目存活率21%’,可那些项目里,没有一个像林氏这样,把非遗手艺和现代消费场景绑定——数据不会骗人,但数据也不会预测‘未发生的价值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