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
下次……
许安宁的心,因这两个字,轻轻地、却无比真实地,飞扬了一下。
回程的路上,两人依旧话不多。
但车内的空气,仿佛被画廊里那些色彩浸染过,不再是一片冰冷的黑白。
许安宁看着窗外流转的霓虹,心里清晰地感知到:
那个由“项目申请书”开启的新阶段,正在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速度,将那些由欺骗和伤害构筑的壁垒,一点点瓦解。
而真实的她,和或许同样开始展露部分真实面貌的他,正在这片逐渐清晰的废墟之上,尝试着,重新靠近。
艺术展之后,“项目”进入了一种平稳的、小心翼翼的推进阶段。
沈执没有再提“试用期”的考核,许安宁也不再时刻紧绷着神经等待评估。他们像两个摸索前行的探路者,在曾经布满裂痕的关系上,尝试搭建新的桥梁。
联系不算频繁,但有了固定的节奏。
通常是沈执发起,一条简短的信息:
「周三晚上有空?一起吃饭。」
「这期《经济学人》有篇分析不错,发你了。」
「下雨,带伞。」
没有甜腻的称呼,没有热烈的情绪,一如他本人的风格,务实,简洁,却带着一种落到实处的关系感。
许安宁的回应也愈发自然:
「好,地点你定。」
「看了,第三点的数据支撑有点存疑。」
「带了,你也是。」
她不再刻意扮演任何角色,展示着自己真实的思考,甚至偶尔会提出不同看法。而沈执,似乎也并不反感这种基于理性的交流,有时甚至会就她提出的疑点,多讨论几句。
这种平等的、有来有回的互动,让许安宁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。
---
这天,许安宁在图书馆为了新研究方向焦头烂额。
她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切入,但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遇到了瓶颈,卡了好几天,进展缓慢,心情不免有些烦躁。
晚上和沈执通电话(这是他出差时养成的习惯,时间不长,内容日常),她提起这件事,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沮丧。
“卡在哪里了?”沈执在电话那头问,背景音很安静,应该是在酒店房间。
许安宁大致描述了一下技术难点和数据的不可得性。
沈执沉默地听着,没有立刻给出建议。
直到她说完,他才开口,声音透过电流传来,沉稳平静:“你的出发点,是不是太依赖量化数据了?”
许安宁一愣。
“社会网络,”沈执继续道,语速不快,像是在边思考边说,“核心是人,是关系,是信息与情感的流动。硬性的连接数据,可能反而会忽略掉最关键的非结构性因素。”
他顿了顿,举了个例子:“比如,你之前那个失败的‘研究’。”他语气平淡,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,“如果只看互动频率、话语分析这些数据,能推导出最终……真实的情绪变化和关系走向吗?”
许安宁握着手机,心脏微微收紧。他主动提起了那段过去,用如此冷静的语气。
“不能。”她老实回答。她的论文,正是失败于过度依赖可量化的“策略”和“反馈”,而忽略了人心不可测量的复杂。
“所以,”沈执总结道,“有时候,直觉、质性研究,甚至……对研究对象的深度共情和理解,可能比冰冷的数据更有穿透力。”
他的话,像一把钥匙,轻轻撬开了她思维里某个僵化的角落。
她一直自诩理性,擅长数据处理,却在此刻,被这个以理性著称的男人,点拨要去关注数据之外的“直觉”与“共情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