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方案优化出奇招!我让画饼领导亲测方案


贾宏图的“涅槃重生计划”并没有立刻抛出全文。

他采取了新的策略。

先是连续几天的“吹风会”和“务虚会”。

不断强调危机,强调变革的必要性。

他甚至请来了兄弟部门的一位总监来“分享成功经验”,试图增加说服力。

这种铺垫,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。

在裁员合并的传闻阴影下,部门里人心惶惶,一种“必须改变”的焦虑感在弥漫。

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接受“需要一个新方案”的设定。

盲目从众的土壤,在恐惧的灌溉下,又开始变得肥沃。‌⁡⁡

这时,贾宏图推出了他计划的初步框架。

与上次的“优化方案”相比,这个“涅槃计划”确实显得“务实”了许多。

它没有承诺绩效翻番,而是设定了几个看似具体、可衡量的目标。

比如“客户满意度提升5%”、“项目交付周期缩短10%”等。

它也没有要求“主动加班探索”,而是提出要“优化流程”、“提升工具效率”。

框架里还提到了要建立“跨功能小组”,鼓励“内部创新”。

看起来,像是一份吸取了教训的方案。

但我和几个老员工仔细研读后,还是发现了问题。

目标虽然具体了,但实现路径依然模糊。

“优化流程”,由谁来主导?标准是什么?

“提升工具效率”,预算是多少?谁来评估?

“跨功能小组”,如何协调与原有项目结构的资源冲突?

所有这些关键细节,都写着“待细化”、“后续讨论”。

贾宏图学会了不把话说满,留足了后退的空间。

他也学会了放低姿态。

在部门会议上,他不再独断专行,而是鼓励大家“畅所欲言”,“共同完善”这个计划。

“这次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,需要集思广益,大家一起把这个计划落到实处。”

他说得非常诚恳。

然而,当有人(比如我)提出具体的、尖锐的问题时,比如资源分配原则,他的回答就又变得圆滑。

“资源肯定会向重点方向倾斜,具体如何倾斜,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……”‌⁡⁡

科学机制?什么时候能建立?又是空头支票。

我意识到,贾宏图的“改变”,更多是战术上的调整,是包装上的优化。

他学会了用更精致、更谨慎的方式来包装他的意图,但其核心,依然摆脱不了“人治”和“权术”的底色。

他真正的目的,或许并非计划本身能否成功,而是要通过推动这个计划,重新确立自己的权威,向公司证明他和他部门的存在价值。

至于计划执行起来会怎样,那不是他现阶段最关心的。

最令人担忧的是,部门同事的反应。

在生存焦虑下,不少人开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、甚至是过度的迎合。

仿佛之前那个狼狈的月底从未发生过。

有人开始主动报名加入“跨功能小组”。

有人在会议上对贾宏图的设想大加赞赏,并提出各种“建设性”意见(但都回避核心矛盾)。

一种新的跟风潮开始形成。

这次不是盲目相信饼,而是盲目相信“改变”本身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盲目地希望通过表现“积极”来获取安全感。

人性中的投机和短视,再次显现。

巩翔私下对我叹气:“唉,记吃不记打。这才几天,又开始了。”

我无奈地笑笑。

能怪他们吗?在不确定的环境中,抓住一根看似可靠的稻草,是本能。

只是,这根稻草,很可能还是贾宏图编织的。

贾宏图很满意这种氛围的转变。

他的自信似乎在慢慢恢复,说话的中气又足了一些。

他开始指派任务,成立各种虚拟小组,部门看起来又是一派“繁忙”景象。‌⁡⁡

只是这种繁忙,有多少能转化为实际产出,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我选择了冷眼旁观。

没有像上次那样主动“配合”,但也没有公开反对。

在大多数人都选择跟随的时候,特立独行需要极大的成本和勇气。

我需要等待,等待这个看似更“完美”的计划,再次触碰到坚硬的现实。

我知道,那不会太久。

因为无论包装多么精美,无法落地的方案,终究只是空中楼阁。

而楼阁越高,倒塌时的动静,就越大。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