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
互市上,流民们不仅卖东西,还学到了不少新知识。有个匈奴牧民教流民们怎么用羊毛做毯子,流民们教匈奴牧民怎么种蔬菜,大家互相学习,相处得很融洽。
赵宸翊看着这一幕,心里很是欣慰。他对林缚说:“你看,这样多好。流民靠农桑增收,日子越过越好,就不会再想着逃荒;匈奴牧民能买到新鲜的蔬菜、好用的布匹,也更愿意遵守盟约——这屯垦不仅解决了流民的问题,还巩固了北境的和平。”
林缚点头:“殿下说得对。咱们还可以再改进一下,比如在屯垦区建一座‘缫丝坊’,让流民把蚕茧缫成丝,再拿到互市上卖,这样能卖更多钱;另外,还可以教流民们做些手工艺品,比如竹编、木雕,丰富互市的商品。”
赵宸翊采纳了林缚的建议,很快就在屯垦区建了缫丝坊,还请了江南的缫丝师傅,教流民们缫丝。流民们学得很认真,没几天就掌握了缫丝的技巧。他们缫出的丝,又细又亮,在互市上很受欢迎,价格比蚕茧高了好几倍。
有个叫李二丫的流民,之前只会洗衣做饭,自从学了缫丝,每天都在缫丝坊里忙碌。她拿着自己缫的丝,在互市上卖了不少钱,还攒钱给弟弟买了新衣服、新书本。李二丫笑着说:“俺现在能自己挣钱了,再也不用靠别人救济了。俺要好好缫丝,让弟弟好好读书,将来做个有用的人。”
四、屯垦区遇灾,军民同心渡难关
七月,北境下起了大雨,一连下了十几天。桑干河的水位暴涨,淹没了屯垦区的不少田地,有的房屋也被雨水冲坏了。流民们看着被淹的田地,都急得哭了:“俺们好不容易种的麦子,怎么就被淹了呢?这可怎么办啊?”
赵宸翊听说后,立刻带着周虎、李将军和士兵们赶到屯垦区。他看着被淹的田地,心里也很着急,但还是镇定地说:“大家别慌!雨水虽然淹了田地,但咱们还能补救。士兵们会帮大家排水,把被淹的麦子抢救出来;另外,咱们还可以补种玉米、粟米,这些庄稼生长期短,秋天还能有收成。”
周虎立刻带着士兵们,和流民一起挖排水沟,把田地里的水排到桑干河里。士兵们还帮着流民修补被冲坏的房屋,有的士兵甚至把自己的帐篷让给流民住,自己则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。
墨老也来了,他带来了新的农具和种子,还教流民们怎么补种庄稼:“这玉米种子要种得深一些,不然容易被雨水冲出来;粟米种子要撒得均匀,这样长得才好……”
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,屯垦区的水很快就排完了,补种的玉米、粟米也种了下去。流民们看着地里的新种子,心里又燃起了希望。张老栓说:“多亏了侯爷和士兵们,不然俺们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。俺们以后一定要好好种地,报答侯爷的恩情。”
为了防止再发生水灾,赵宸翊还让人在桑干河沿岸修了堤坝,在屯垦区挖了更多的排水沟。流民们也主动参与进来,有的搬石头,有的挖泥土,大家齐心协力,没几天就把堤坝和排水沟修好了。
九月,屯垦区迎来了丰收。补种的玉米、粟米长得很好,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满了枝头,饱满的粟米穗压弯了腰。流民们忙着收割庄稼,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。张老栓家收了五百多斤玉米、三百多斤粟米,足够全家吃一年了。他还把多余的粮食拿到互市上卖,换了不少银子,给家里盖了新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