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
巧”,然后各自接水,沉默地离开。
但那沉默不再令人尴尬,反而像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一种存在于两个安静星球之间的、舒适的距离。
这种联系,微弱得像风中蛛丝,却意外地牢固。
它让我感到安全。
我不再需要耗费心力去思考如何寒暄,如何维持热闹。
我们共享一片沉默,偶尔交换一点碎片化的思想,像两座相邻的灯塔,用特定的频率闪烁,告知对方“我在这里,一切正常”。
另一边,和林晞的小组作业终于磕磕绊绊地完成了。
答辩结束那天,我们四个组员一起吃了顿饭,算是庆祝。
饭桌上,另外两个同学谈论着接下来的游戏攻略和圣诞计划,我和林晞对视一眼,笑了笑,更多的是“终于完成任务”的解脱。
散场时,人潮在路口各自分开。
我和林晞走向同一个方向。
沉默地走了一段,她忽然轻声问:“你之后……有什么打算?”
我知道她问的不是假期计划,而是我们之间这段因作业而起的、短暂的同盟关系,该何去何从。
“大概……还是去图书馆吧。”
我老实回答,心里有点没底。
“哦,挺好。”
她点点头,手指绞着围巾的流苏。
又是一段沉默。
就在我以为这次连接大概会随着作业的结束而自然消亡时,她像是鼓足了勇气,语速飞快地说:“那我要是去图书馆,可以……微信问你哪个位置吗?
一个人占座有时候不太方便。”
“当然可以!”
我的回答快得几乎脱口而出,“我一般都坐老位置。”
“好。”
她笑了,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,“那……回见。”
“回见。”
我们再次分开,走向不同的宿舍楼。
我回头看了一眼她的背影,心里有一种很轻微的、雀跃的踏实感。
我们都没有说出“以后一起吃饭一起逛街”之类过于热络的承诺,但这个一起占座的邀请,像一条细细的线,轻轻系住了这段关系,让它有了延续下去的可能。
十二月在期末复习的紧张气氛中飞逝。
我和林晞真的会在微信上互相帮忙占座,偶尔分享重点笔记,饭点到了如果都没动,会默契地一起去食堂。
话依然不多,但沉默变得自然。
我们像是共同航行在复习这片苦海上的小舟,彼此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种安慰。
新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