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
开始在社团的公众号上写文章,不写大道理,只写那些老手艺、老物件背后的故事:写捏面人师傅手上的老茧,写剪纸奶奶眼里的温柔,写搪瓷杯里泡过的岁月。
慢慢的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小众的公众号,有人在后台留言:“看了你的文章,我想起了奶奶做的虎头鞋原来老物件里藏着这么多温暖”。
一个月后,林舟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私信:“我看到了你写的《别丢了手里的暖》,我爷爷当年也是机床厂的工人,家里也有一个一样的搪瓷杯。
你说的那些‘别丢的根’,我好像懂了。”
林舟看着私信,眼眶突然红了。
他想起了 2035 年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,想起了她画的歪歪扭扭的红灯笼,想起了陈老头怀里的干硬馒头。
他知道,自己的力量很小,但只要能让一个人想起 “手里的暖”,想起 “不该丢的根”,就不算白做。
周末,传统文化社在校园里办了一场 “老物件展”。
展台上摆着搪瓷杯、旧课本、虎头鞋、剪纸画,还有林舟从 2035 年 “带回来” 的那本《2035 全球社会发展纪要》—— 他把书放在展台最里面,旁边贴着一张纸条:“看看十年后的样子,别丢了今天的暖”。
展览那天来了很多人。
有学生对着旧课本感慨 “原来历史可以这么鲜活”,有老师拿着搪瓷杯回忆 “当年的日子虽然苦,却很踏实”,还有不少人围着那本《2035 全球社会发展纪要》,小声讨论着什么。
林舟站在展台旁,看着眼前的一切,心里满是温暖。
他想起了苏晴说的 “只要有人守着,就有希望”,想起了吴教授说的 “人不能忘本”,想起了陈老头说的 “家门要自己守”。
夕阳透过教学楼的窗户,洒在展台上的搪瓷杯上,反射出柔和的光。
林舟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,最新的一条推送是:“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热度攀升,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拾老手艺”。
他笑了笑,转身走向社团的活动室 —— 那里,几个同学正在跟着捏面人师傅学习,手里的面团在阳光下渐渐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兔子。
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,像极了图书馆窗玻璃上的光斑。
林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