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各地的观众。
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外国老太太,指着画中那位在废墟里栽种野花的清洁工,眼眶湿润地通过翻译告诉阿宁,这让她想起了自己已故的母亲,一位终生都在贫民窟里为孩子们播种希望的教师。
还有一群穿着校服的异国少年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兴奋地说,他们要回去记录自己身边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。
交流会上,一位知名的艺术评论家问阿宁:“你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,没有华丽的技巧,为什么能打动这么多人?”
阿宁望向展厅中那些驻足凝视画作的人们,缓缓说道:“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,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都是艺术家。”
他的话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。
从海外归来后,阿宁在山谷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。
他将展厅布置在溪水边,用麻绳和木牌悬挂起一幅幅画作,还邀请了曾经出现在画中的“主角”们。
外卖员穿着干净的制服,略显局促却难掩自豪;修鞋匠在家人的搀扶下,又一次凝视着画中的自己;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灯笼穿梭在画作间。
暮色渐浓时,山谷里突然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。
原来是周边的村民们自发带来了灯笼、烛火,将整个展览场地映照得如同梦幻世界。
阿宁站在人群中,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,听着此起彼伏的赞叹声,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。
多年后,山谷里建起了一座小小的艺术工作室,由阿宁和曾经的创意总监老王共同打理。
这里不仅展示着优秀的艺术作品,更成为了普通人分享生活故事、挥洒创意的地方。
每个周末,都能看到背着画架的孩子、拿着相机的上班族、握着画笔的老人,在山谷里寻找灵感,记录美好。
而阿宁依然保持着写生的习惯,他的画本里,永远记录着那些最真实、最动人的瞬间,继续传递着关于生命、关于热爱的永恒启示。
某个冬日清晨,工作室的木门被风雪叩响。
来者是位裹着灰呢大衣的年轻姑娘,睫毛上凝着细碎的冰晶,怀中却紧紧护着一卷褪色的布包。
她掀开布包,露出几幅泛黄的素描——歪斜的线条勾勒出街边馄饨摊的热气、医院走廊打盹的护工,还有蜷缩在报刊亭下读书的少年。
“这是我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