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
,半透明的釉面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蓝光,瓦片上雕刻的云纹若隐若现,既有古典韵味,又充满现代艺术感。
“我们可以开发文创产品,让青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”
我补充道。
说干就干,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直播课程,程砚亲自讲解青瓦的制作工艺,我则负责拍摄和剪辑。
记得第一次直播时,程砚面对镜头紧张得手心冒汗,说话都有些结巴。
但随着讲解的深入,他逐渐找回了自信,眼中闪烁着对技艺的热爱。
青瓦窑的名气越来越大,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,还引来了不少年轻人拜师学艺。
阿明成了学徒们的大师兄,他每天最早到窑厂,手把手教新来的徒弟揉泥、制坯。
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,我仿佛看到了青瓦技艺的未来。
“苏老师,程师傅,我们学校想邀请你们去做非遗讲座。”
一天,当地一所小学的老师打来电话。
站在教室讲台上,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,程砚详细地介绍着青瓦的历史和制作工艺。
当他展示出一块刚出窑的青瓦时,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
“老师,我长大了也要学烧瓦!”
一个小男孩举起手大声说道。
那一刻,我看到程砚的眼眶红了。
这些年,他独自坚守在青瓦窑,经历了无数的质疑和挫折,而此刻,孩子们纯真的话语,让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。
在众人的努力下,云栖青瓦终于迎来了新生。
我们举办了首届青瓦艺术节,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、设计师齐聚云栖村。
窑厂里,一件件精美的青瓦艺术品惊艳亮相:有青瓦屏风、青瓦茶具,甚至还有用青瓦碎片拼成的壁画。
“这哪里是瓦片,简直是艺术品!”
一位参观者感叹道。
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,云栖青瓦不仅登上了各大新闻平台,还被推荐为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。
订单如雪花般飞来,不仅有国内的客户,还有不少海外订单。
程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他带着徒弟们日夜赶工,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干劲。
“以前总觉得老手艺要被时代淘汰了,” 有天晚上收工后,他对我说,“现在才明白,不是手艺过时了,是我们没有找到让它发光的方式。”
看着热闹的青瓦窑,我时常想起刚回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