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高考之万象晓峰王宇全文+后续+结局

桌前,台灯昏黄的光晕里浮动着未写完的志愿表,窗外此起彼伏的烟花声成了最尖锐的嘲讽。

复读学校的晨光总是来得格外早。

清晨五点,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,宁憬已经握着温热的豆浆站在教室门口。

玻璃映出她眼下的青黑,却掩不住眼底燃烧的光。

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像汹涌的潮水,后排男生困倦的哈欠声、前排女生轻轻的啜泣声,交织成复读生独有的奋斗交响曲。

最煎熬的是模考失利的日子。

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公布后,宁憬盯着下降二十名的排名,攥着试卷的手指微微发颤。

那天傍晚,她独自跑到操场,在暮色中一圈又一圈地奔跑,咸涩的汗水混着泪水流进嘴角。

风掠过耳畔,恍惚间听见班主任的声音:“错题本不是用来收藏眼泪的。”

这句话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她迷茫的心。

此后的日子里,宁憬把错题本当作最亲密的伙伴。

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错误类型,在每个深夜与导数题鏖战,在黎明前攻克文言文虚词。

当次年高考结束铃响起,她合上笔盖的那一刻,仿佛听见命运齿轮重新转动的声音。

查分那天,屏幕上的 “632 分” 让她泪如雨下,那些在黑暗中独自奋战的日子,终于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
14 高考与社会:高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1977 年冬,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雷般炸响,570 万怀揣梦想的青年走进考场,用沾满泥土的手紧握钢笔,在试卷上书写命运的转折。

四十余载光阴流转,高考始终是中国社会最公平的上升通道,为无数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光。

在量子通信实验室,从高考脱颖而出的科研人员正攻坚 “墨子号” 卫星的技术难题;在偏远山区的三尺讲台上,师范院校毕业生用知识浇灌祖国的未来;在敦煌研究院,文物修复师们以精湛技艺延续千年文明的脉络;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,建筑系高材生用图纸勾勒未来城市的蓝图。

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,都曾在高考的考场上奋笔疾书,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,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。

贵州女孩钟芳蓉以 676 分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时,无数人为之动容。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