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寒光,十万铁骑扬起的滚滚烟尘,仿佛要将长安城外的天空都遮蔽。
李忱站在城楼上,手中轻抚着新制的黄铜望远镜,清晰地看到对方阵列中躁动不安的战马正啃食着稀疏的草根。
他心中暗自思忖,看来草原上的饥荒远比密报中记载的更为严重。
“陛下,鸿胪寺建议献公主和亲……”礼部尚书那带着颤抖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格外刺耳。
李忱抬手,制止了礼部尚书的谏言。
他微微一动,青铜齿轮在袖中发出轻微的声响。
三日前,墨家工匠呈上的水力锻锤图纸,此刻正安静地躺在玉匣中,李忱深知,这将是比和亲更具分量的筹码。
“传突厥使节入帐。”
李忱故意用突厥语下令,看着那个满脸络腮胡的使节,瞳孔因惊讶而骤然收缩。
前世在新疆考察时学会的古老方言,此刻成了他最有力的心理战武器。
使节踏入营帐,看到沙盘上精确标注的突厥牧场水脉分布图时,右手不自觉地按住了胸口,眼神中满是震惊。
李忱见状,适时地推过琉璃盏,里面浸泡着用酒精提取的大蒜素,沉稳地说道:“此药可救尔部染疫的幼童。”
谈判在紧张的气氛中持续了整整九个时辰。
当黎明的曙光洒在大地上时,突厥人带着三百具改良曲辕犁的设计图离去,而大唐则收获了河套地区二十年的和平契约。
看着远去的烟尘,李忱摩挲着腰间刻着微缩版《齐民要术》的玉坠,这是他隐藏的底牌。
工部侍郎满脸疑惑,不解地问道:“陛下为何不用火药震慑?”
李忱目光望向远方,神色坚定地说:“科技不应是征服的武器,而是文明的种子。
当突厥妇人能用羊毛织出比丝绸更温暖的布料时,战争就失去了土壤。”
渭水北岸,第一座水泥磨坊正在奠基。
负责监工的正是苏逸,他事无巨细,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,确保工程顺利进行。
从挑选合适的石料、烧制水泥,到搭建磨坊的框架,苏逸都亲自监督。
在施工过程中,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,比如水泥的凝固时间不稳定,影响了工程进度。
苏逸及时向李忱汇报,李忱召集墨家工匠和智囊团成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。
经过多次试验,他们发现调整水泥配方中碎瓷片的比例和加入适量的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