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韩羽程处(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)_《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》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

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

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

知鱼小生

本文标签:

古代言情《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》震撼来袭,此文是作者“知鱼小生”的精编之作,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韩羽程处,小说中具体讲述了:韩羽穿越大唐,获得一座天道楼。  天道楼可测命途,推运理,更能兑换过去未来的任何事物。  程咬金:“我都要死了,天道楼主两个胶囊就把我整活了。”  尉迟恭:“摊牌了,马蹄铁图纸是在天道楼买的。”  孔颖达:“先祖之言竟有五种解释,老夫秃了啊...”  李世民:“古往今来,唯有天道楼主配与朕签订合约。”  闲坐长安天道楼,静看风云动九州!...

来源:cd   主角: 韩羽程处   时间:2024-11-25 23:47:42

小说介绍

小说《大唐我,开局创建天道楼》,相信已经有无数读者入坑了,此文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韩羽程处,文章原创作者为“知鱼小生”,故事无广告版讲述了:“臣……臣……”田德成喘着气,还没缓过来,“臣这就说……”“说不了,你就别跑那么快。”李二责备道。田德成道:“韩先生说,要让朝堂诸公,世家子弟慷慨解囊唯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……勒石记功。”“勒石记功?!”熟读经典的李二当然知道勒石记功的典故...

第33章


田德成驾着马车,急奔回大安宫。

“陛下,陛下,臣不辱使命,终于带回了解决办法。”

田德成喘着粗气,对李二说道。

“快说,”李二急着催促道。

“臣……臣……”田德成喘着气,还没缓过来,“臣这就说……”

“说不了,你就别跑那么快。”

李二责备道。

田德成道:“韩先生说,要让朝堂诸公,世家子弟慷慨解囊唯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……勒石记功。”

“勒石记功?!”

熟读经典的李二当然知道勒石记功的典故。

《后汉书》卷二十三《窦融列传·窦宪》。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,出塞三千余里,至燕然山刻石记功。后以“燕然勒功”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。

“朕怎么没有想到?哈哈……大唐百姓有救了。”

李二眸中放出精光,“且看朕明日怎么治你们。”

“陛下,还有一个好消息。”

田德成说道。

“哦,还有?快说。”

“韩先生愿私人捐赠九十万贯,以当表率。”

“噢?!他肯捐这么多?”

要知道户部也只能拿出五十万贯来,他一个小小的天道楼便拿出九十万贯之多,让李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。

“韩先生亲口所说。”

“嗯,”李二点点头,韩羽的形象一下在他心里头高大了。

有了韩羽的九十万贯做表率,其他人总不能太吝啬了吧。

翌日。

大明宫。

含元殿上。

李二面对百官,说起昨天的话题:“各位爱卿回去商量得如何啊,能拿出多少作捐赠之用?”

众臣在底下窃窃私语。

李二的目光扫向王珪,道:“王爱卿,昨日你只捐一千贯,今日也一样么?”

“启禀陛下,老臣家族庞大,不事生产的族人太多,每年的俸禄加上其他产业的盈余除去开销,余下不多。老臣实是有心无力,请圣上体恤。”

“噢,是吗?那赵国公呢?昨日你和鄂国公捐得最多,今日还会再加么?”

长孙无忌听到李二叫到自己,知道不能装哑巴,咬着牙说道:

“启禀陛下,老臣回去后和族人商量了一下,觉得可以再拿出两万贯来,以作捐赠。”

李二点点头,还是朕的大舅子靠点谱,不像某些人。

他又问道:“其他人呢?还有加的吗?”

没有人回答。

“嗯,甚好,诸位爱卿都是大唐的肱股之臣,在国难之际都愿慷慨解囊。朕要如何记得你们的好呢?”

李二做苦思冥想状。

突然说道:“有了,朕要在长安城外竖一座大碑,把诸位爱卿认捐的数额都刻上去,不管多少,都刻上去,让过往百姓,让后世子孙都记得诸位爱卿的功劳,诸位爱卿说好不好?”

“……”

底下的大臣开始骚动。

“靠,把我们捐钱的数量都刻上去,那岂不是全天下都知道老子捐的少?”

“这招太损了吧,勒石记功是这样用的吗?”

“老子捐这点钱就不必刻上去了吧。”

“如此一来,捐得少还不如不捐呢。”

李二听着大臣的私语声,心想,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

王珪站了出来,说道:“陛下,我们做的事都是应该的,就不必刻到石碑上了吧。让后人觉得我们好大喜功,很不好。”

“是啊,陛下,这都是我们的份内事。刻碑这种事,可以,但没必要。”

“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匈奴三千里,此等丰功伟绩才要刻碑立传,我们捐几个钱实在用不着。”

李二不听还好,一听气不打一处来,骂道:

“你们也知道只捐了几个钱啊?你们身为大唐重臣,世家子弟,哪个家里不是每年有数十万贯进账,笔墨纸砚盐粮书……老百姓要买一点生活用品,哪一样能绕开你们?

“你们竟然恬不知耻地给我捐几千几百贯。

“是觉得朕是三岁小儿,好糊弄?还是觉得饥民命贱,死了不足惜?”

李二如珠炮弹地骂,无一人敢应声。

“那长乐坊的天道楼主,偌小的一间商铺,开业没多久,就答应捐九十万贯,跟他比起来,你们的脸呢?”

“九十万贯?!”

大臣们听到这个数,纷纷不敢相信。

“碑,朕是决意要立的,你们要捐多少,自己看着办吧。”

李二把话说到这个份上。

大臣们均表示自己要加钱。

长孙无忌咬牙捐到四十万贯。

王珪也两眼一黑,捐到五十万贯。

这已经是他家族流动资金的全部了,总不能为了捐款,卖房卖地吧。

榜一的位置,仍然是韩羽。

“你们想清楚了没有?没有人高过天道楼主?”

李二看着底下不敢抬头的大臣。

不是想不想清楚的问题,是实力不允许啊陛下。

“那好,天道楼主韩羽捐九十万贯以赈饥民,朕封他为礼泉伯,封地为礼泉县,食邑七百户,正四品。诸位有何异议?”

“臣等没有异议。”

“既然没有异议,那咱们来商量一下捐粮的事情。”李二说道。

“???”大臣一脸懵逼。

“陛下,老臣刚刚捐了那么多钱,还要捐粮?”

“是啊,有道是捐钱不捐粮,捐粮不捐钱,怎么能让我们都出呢?”

话不说满,捐完钱再来捐粮,给谁谁不炸锅。

李二却不以为意道:“你们是真不知道,还是假装不知道。市面上有多余的粮食吗?朕拿着这些钱去哪里买?到头来还不是要从你们的手里买?转了一圈,只不过是从你们那里高价买回粮食,还算捐赠吗?”

“陛下,老臣真的没有余粮啊。”

“请陛下明察。”

说什么也不能再捐了。

“每个人每天省下几两口粮,又有何难?”李二不屑道。

“……”

“朕打算在长安城外再竖一座石碑,刻上每位大臣捐赠的粮食数额,就算你们一斤不捐也没关系,大不了在你们名字后面写个零呗。”

“噗。”

众大臣胸口一闷。

“臣捐大米五万斤。”

“臣捐小米一万斤。”

“……”

边说,心里在滴血。

李二满意地说道:“传令下去,让各州县官员效仿,立功德碑,号召乡绅士族,豪门子弟踊跃捐钱捐粮,让饥民度过寒冬。”

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棠梨读物回复书号16196

为您推荐

小说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