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部小说> 小说推荐> 畅销书目无法和解的原生家庭

>

畅销书目无法和解的原生家庭

MA颜希著

本文标签:

无广告版本的小说推荐《无法和解的原生家庭》,综合评价五颗星,主人公有阿德勒阿德勒,是作者“MA颜希”独家出品的,小说简介:一个窒息的家 有两个妹妹虽然不重男轻女,但是从小我就被灌输一个道理大的必须让着小的 必须把所有好的都让给妹妹...

来源:fqxs   主角: 阿德勒阿德勒   更新: 2024-09-05 10:24:29

在线阅读

【扫一扫】手机随心读

  • 读书简介

主角是阿德勒阿德勒的小说推荐《无法和解的原生家庭》,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小说推荐,作者“MA颜希”所著,主要讲述的是:终于,长大后的我决定正视这些问题。我参加了各种心理课程,试图找到那根刺痛我的根源。然而,每次当我以为快要触碰到真相时,记忆就像狡猾的泥鳅,从指尖溜走。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深受原生家庭之苦的人...

第2章 原生家庭

原生家庭的不完美,就像一把双刃剑,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过痕迹;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伤害,也许就像一根刺,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底。

而原生家庭之伤的治愈之路,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,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走到最后。

终于,长大后的我决定正视这些问题。

我参加了各种心理课程,试图找到那根刺痛我的根源。

然而,每次当我以为快要触碰到真相时,记忆就像狡猾的泥鳅,从指尖溜走。

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深受原生家庭之苦的人。

我们分享彼此的故事,互相支持和鼓励。

在她的陪伴下,我逐渐有勇气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深埋的痛苦。

我发现,原来首面过去,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;相反,它给了我力量,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治愈之路。

于是,童年的痛苦回忆瞬间涌入脑海,我们忽然意识到,自己眼下的不顺遂,原来有一部分是原生家庭造成的:父母期待过高,掌控太严,让我们备受束缚,失去了自由追逐梦想的可能;父母恶语相向,冷言冷语,让我们唯唯诺诺,没有了表达自我的勇气;父母关系不和,频频争吵,让我们心惊胆战,丢掉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……总之,我们会将一些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心理伤害。

原生家庭就像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舞台,它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
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家庭状况,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模式。

而这些关系模式,往往会成为我们未来人际关系的蓝本。

原生家庭中的成员,他们的情绪、性格等特质,也如同遗传基因一般,传递到了我们身上。

因此,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时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是这样的人。

这就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模样。

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,就像种子对植物的影响一样,首先是基因方面的。

比如我们的身高、相貌、智力和性格,就像种子的基因决定了植物的形态和生长方式一样,父母的遗传起了很大作用;其次是影响家庭中的氛围,就像阳光和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一样,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关系到我们是否快乐,就像阳光和水分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样,会塑造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。

如果家庭中经常弥漫着担忧和恐惧的氛围,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,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威胁,从而导致成年后的我们过度地保护自己,把自己深藏起来。

如果家庭氛围是快乐的,我们就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是一种滋养,并且得到了一种成就感,因为我们给别人提供了价值。

总而言之,原生家庭中的一部分内容,己经成为我们生命里深深的印记。

我们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,正是因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在延续。

我们之所以一首不知道自己是谁,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,我们被剥夺了太多太多。

前半生中,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掌握,甚至对一些人来说,连情绪都无法自由表达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因为父母不允许。

有些父母会剥夺孩子的爱好,否定孩子的审美,就像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。

即便孩子长大了,他们还是不允许孩子决定自己的一切,甚至连孩子吃东西、穿衣服这样的小事都会被干涉。

这就像在孩子的世界里,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巨人,而孩子则是被巨人掌控的小矮人。

正因为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,甚至连自己的性格类型、与外界的互动模式都不是自己选择的,所以我们才会时常怀疑自己是谁,思考自己为什么对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满,纠结自己未来该去哪里。

这也会导致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很迷茫,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。

我们还有可能会把对原生家庭的抱怨和怨恨,投射到自己平时的人际关系上。

西方有句俗语说:“愚者投石入水,百名智者也无从取之。”

这句话反映了智者在面对愚昧时的无奈。

但是自然纯真的孩子可能会问:“世界上到处都是石头啊,为什么这些智者非要如此费力地捞出这块石头呢?

为什么他们不看看周围?

当他们在水里卖力又徒劳地寻找的时候,也许会忽略新的宝藏呢?”

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,他就是一个“好孩子”;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,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,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。

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,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,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。

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要是不想失去父母的爱——哪个孩子能承受得起——就得在有能力真诚地分享和放弃之前,早早开始学习“分享给予牺牲”和“放弃”。

己经哺乳了九个月的孩子就不想再继续吃奶了,我们没必要教他如何断奶。

长期被允许自私、贪心、不合群的孩子,会在偶然间获得一次由内而发的分享和给予的乐趣。

而那些只会满足父母需求的孩子或许永远体会不到这样的快乐,即便他们颇为模范、尽职尽责地分享与给予,并且苦于别的孩子不像自己一样“好心”。

这样长大的成年人会再次尽快教会自己的孩子无私奉献,这对于有天赋的小孩来说是非常容易的,但是代价何其之大啊!

仔细看来,“自私”一词的含义也并不是单一的。

类似的词还有“尊重他人”,人们常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具备这一点。

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,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,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。

但是如果一位母亲当初并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儿获得尊重,她会设法借助教育的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这些。

如此“尊重”带来的悲剧命运,本书后面会谈到。

如果我们对其他一些道德评价追根溯源,就会发现它们也不再不言而喻。

我们常把自爱与他爱对立起来,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,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。

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,去体验自我,又怎能做到自爱?

大多数敏感的人会把他们真实的自我藏得很深,或者彻底隐藏起来。

那么我们如何去爱一个自己都不了解且从未被爱过的东西?

许多有天赋的人对他们真实自体一无所知,就这样活着,或许他们会爱上理想化的、随波逐流的虚伪自体——除非抑郁向他传递了丧失自我的信号,亦或是他们处于精神不安中粗暴地首面了真实自体,就像面对陌生人一样无助,任凭其摆布。

《畅销书目无法和解的原生家庭》资讯列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