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
人们将她的文章与陆昭的诗放在一起比较,惊叹于陆家的好福气。
“陆侯爷真是教女有方啊!一个女儿是诗仙,另一个女儿又能写出这等传世之文!”
“是啊,陆家一门双姝,真是羡煞旁人!”
这些赞誉,甚至传进了宫中,传到了朝中大臣和皇帝的耳朵里!
这股风潮,自然也吹进了东宫。
太子沈晏安在第一时间就读到了这篇文章。
他将那篇抄录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反复看了好几遍,越看越是心潮澎湃。
文章里描写的那些贫苦学子勤奋求学的场景,深深地触动了他......
他立刻就去找了陆婉婉。
这一次,他不再是为了解释什么,而是发自内心地,想和她探讨这篇文章。
“婉婉,这篇文章,真是你写的?”
沈晏安看着陆婉婉,眼神里充满了惊喜与欣赏。
陆婉婉含羞带怯地点了点头。
“让殿下见笑了。”
“不!不是见笑!是惊艳!”
沈晏安激动地说道:“我从未想过,你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!”
“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,寥寥数语......便将求学的谦卑与渴望写得淋漓尽致!”
他拉着陆婉婉的手,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感触。
面对太子的热情,陆婉婉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。
她看着太子那张英俊的脸上满是为自己而生的欣赏,多日来的委屈和嫉妒,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她发现,自己似乎找到了打败陆昭的最好武器。
这些日子,太子再也没有提起过陆昭的名字。
他一有空,便会来找自己,两人一起谈论诗词文章。
感情也在这日复一日的相处中,变得愈发亲密起来。
转眼间,半个月过去了。
京都的风向变得很快。随着陆婉婉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传遍大街小巷,人们的议论焦点,也渐渐从陆昭身上移开。
这半个月里,陆昭过得十分平静。
她每日率性堂,正食堂,号舍三点一线,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对策问的研究之中。
那日与太子谈话后,她将那些从太子口中得来的朝政信息,与藏书阁里卷宗相互比对、印证。
渐渐地,一个清晰的脉络在她脑中形成。
她不再是那个对本朝政务一无所知的门外汉。
如今的她,对于农桑、水利、军事、吏治等方面的利弊得失,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她有信心,凭借自己现在的知识储备,通过县试已是十拿九稳!
案首,自是不难!
这日傍晚,陆昭合上了手中的最后一本卷宗。
她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眼睛,抬头看向窗外。
天边晚霞如火。
她算了算时间。
如今已是腊月中旬,距离过年还有不到半个月。
而来年的县试,定在二月初。
算下来,还有两个半月左右的备考时间。
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县试,这两个半月的时间,显得有些过于充裕了。
一种紧迫感,悄然浮上陆昭的心头。
她不想浪费任何一点时间。
她的目光放得更远......
县试之后,便是府试!
她记得,府试一般是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。
也就是说,县试结束之后,到府试开考,中间大概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。
如果,把接下来的两个半月,再加上县试后的那两个月,全部用来准备府试......
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陆昭心中萌生!
或许,自己可以在明年,完成县试与府试的二次连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