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
接下来的几天,林薇在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度过。
《禁区》的后期制作进入最后冲刺,宣传预热全面启动,她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把控细节,应对平台方和合作方的各种需求。她表现得无懈可击,专业、高效、冷静,是所有人眼中那个正在冉冉升起的、前途无量的年轻制片人。
只有她自己知道,每当工作间隙,那些关于周允晟和“星光计划”的碎片信息,就会在她脑中盘旋,与沈聿那张冷漠的脸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张越来越清晰的、名为“阴谋”的网。
她按时向沈聿汇报项目进展,语气恭敬,措辞谨慎。沈聿的回应依旧简洁,偶尔会提出一两个一针见血的问题,彰显着他从未放松的关注。
一切看似风平浪静。
这天晚上,林薇又一次加班到深夜。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,只有电脑屏幕散发着幽幽的光芒。她正在审核《禁区》最终版的宣传海报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搜索起与“星光计划”相关的、任何可能被遗漏的蛛丝马迹。
她尝试着输入了几个关键词组合:“周允晟 家人”、“星光计划 投资人”、“十二年前 科技丑闻”。
大部分搜索结果都是空白或无关信息。就在她准备放弃时,一个极其隐蔽的、需要特定权限才能访问的学术数据库链接,引起了她的注意。这个数据库收录了一些大学未公开的电子论文和项目存档。
她动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技术手段(得益于前世为了写剧本而接触过的黑客知识),小心翼翼地突破了防火墙,进入了数据库。
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,她耐心地筛选着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。
终于,一份标注为校内项目备份 - 已封存的文件夹出现在眼前。文件名是——《基于深度学习的早期图像识别模型构架初探》。
作者署名:周允晟、沈聿。
林薇的呼吸骤然停顿!
这是一份联合署名的学术报告!日期是在“星光计划”启动之前,看来是他们还在大学合作时期的产物!
她的心脏狂跳起来,立刻点开文件下载。
文件不大,里面除了一份技术论文,还有一个名为原始数据与模型验证的压缩包。论文本身是基础性的学术探讨,但那个压缩包……
林薇尝试解压,却发现需要密码。
她会是什么密码?生日?名字缩写?
她尝试了周允晟和沈聿的生日、名字拼音组合,都显示错误。
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她的目光落在了论文摘要里的一句话上:“……本模型旨在探索视觉感知的最初之光……”
最初之光……星光……
一个念头闪过,她尝试着输入了“FirstLight”的变体。
密码错误。
她又尝试了“The First Light”。
依旧错误。
她深吸一口气,将这个词组翻译成了中文拼音——“Zui Chu Zhi Guang”。
按下回车键。
进度条开始读取!解压成功!
林薇几乎要欢呼出声,她强压下激动,点开了解压后的文件夹。
里面是几份代码文件和实验数据记录。她快速浏览着,大部分是枯燥的技术内容。然而,在翻到最后一页实验记录时,她的目光凝固了。
那似乎是一份手写笔记的扫描件,字迹潦草,属于年轻的周允晟。记录的是模型测试中的一次异常数据反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