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
李建军笑着点头,心里满是温暖。他知道,这四千多块钱不只是一笔收入,更是一个让乡亲们一起致富的机会。骑着自行车往县城走时,风里带着点君子兰的淡淡清香——是从二柱家后院飘来的,他已经开始翻地了,土块被阳光晒得暖融融的,像在孕育着新的希望。
到了电台,李建军把君子兰涨价的事跟老张说了,还提了想带乡亲们种君子兰的计划。老张眼睛一下子亮了:“这可是个好题材!咱们下期‘农村特色种植’专题就做这个,你去采访二柱他们,我来剪辑录音,保证能火!”他的心声里满是兴奋:“这节目要是做出来,肯定能帮更多老乡找到致富路,咱们电台的影响力也能更大!”
王调音师听说后,也凑过来说:“我认识省电台的农业栏目编辑,要是做得好,我帮你们推荐上去,让全省的老乡都看看你们村的君子兰!”
李建军心里一暖,觉得浑身都有干劲。播节目时,他特意在“老乡互助”环节提了君子兰种植的事:“最近有乡亲问能不能种君子兰赚钱,我跟县城的花店老板打听了,现在君子兰行情好,还能包回收,想种的老乡可以跟我联系,咱们一起找花苗、学技术,把小日子过红火。”
话刚说完,热线电话就响了,是邻村的老乡,说想种两亩君子兰;还有县城周边的农户,问能不能上门学习种植技巧。李建军一一记下,心里盘算着下周组织个“君子兰种植交流会”,让周老板来讲课,再让二柱分享翻地的经验,帮更多人少走弯路。
晚上回家时,李建军刚到村口,就看到二柱带着几个老乡在翻地,手里拿着他给的养护手册,一边看一边讨论:“你看这上面说,君子兰不能浇太多水,不然烂根。周老板说要施腐熟的羊粪,我家正好有。”月光洒在他们身上,铁锹碰撞土地的声音“砰砰”响,比任何音乐都让人踏实。
兰英站在院门口等他,手里端着碗热汤:“二柱刚才来问了好几个问题,说想早点把地翻好,等花苗来。”她笑着递过汤,“我把君子兰的钱存进银行了,还顺便问了下利息,比国库券还高呢。”
李建军接过汤,喝了一口,暖得从胃里一直热到心里。他看着院门外翻地的乡亲们,看着槐树下油亮的君子兰,突然觉得,这就是他想要的八十年代——有自己的小日子,有一起致富的乡亲,有看得见的希望,像君子兰的叶片一样,厚实、坚韧,在时光里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睡前,李建军把周老板给的君子兰价格表放进木盒里,跟之前的存款单、离婚协议书复印件放在一起。这张薄薄的纸,不仅记录着君子兰的涨价,更记录着一个普通村庄的变化,记录着乡亲们从怀疑到期待的转变,记录着他和兰英一起,在这个年代里,用双手和善意,编织出的温暖生活。
他知道,君子兰的热度或许会过去,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心意不会变,他做节目的初心不会变。以后的日子里,还会有更多像君子兰这样的机会,还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乡,而他,会一直带着这份初心,走下去,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,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。
初冬的太阳刚爬过村东头的土坡,李建军家的院门口就停了辆半旧的三轮车,车斗里铺着两层软布,周老板正指挥着两个伙计往车上搬木架——这是特意从县城花店拉来的,怕运输时碰坏君子兰的叶片。兰英蹲在槐树下,手里攥着块浸了水的棉布,正小心地给每片君子兰叶片擦最后一遍灰,动作轻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