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辽东铁骑

第17章


徐阶依旧端坐主位,面容平静,但偶尔掠过案牍的目光,却比以往更加深沉难测。高拱则面色沉郁,眉宇间凝聚着一股难以化解的戾气,他宽厚的手掌时而紧握成拳,时而烦躁地敲击着座椅扶手。两人之间,关于官员任免、钱粮调度、乃至边防策略的争论,已从最初的暗中较劲,逐渐演变为公开的、言辞激烈的交锋。

“徐阁老!辽东奏请增设火器营之事,已拖延半载有余!北虏铁骑来去如风,我军若无犀利火器依托,仅凭弓马刀剑,如何御敌?此事关乎边防大局,岂能一拖再拖!”高拱的声音如同沉雷,在值房内回荡,震得空气都在颤动。他锐意革新,尤其看重边务,对徐阶这种四平八稳、凡事求个“稳”字的作风,早已忍无可忍。

徐阶抬起眼皮,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朱笔,语气依旧温和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韧性:“肃卿兄稍安勿躁。增设火器,非是儿戏。需拨付巨款,遴选工匠,购置物料,更需训练得法之兵卒。辽东如今钱粮状况,你我皆知,仓促上马,恐徒耗国帑,未见其利,先见其弊。不若先令其整顿现有军备,汰弱留强,待根基稍固,再行添置,方为稳妥之道。”

“稳妥?又是稳妥!”高拱猛地站起身,高大的身躯带来一股强烈的压迫感,“处处稳妥,事事拖延,边患何日能平?将士的血,难道就要在这‘稳妥’中流干吗?!”

“肃卿!”徐阶的声音略微提高,带着一丝警示的意味,“边事艰难,非一日可解。朝廷自有朝廷的章法,岂能因一时意气而妄动?”

两人目光在空中碰撞,仿佛能激起无形的火花。侍立在一旁的中书舍人们个个噤若寒蝉,连呼吸都放轻了。

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阁老斗法中,远在辽东的一个名字,一个参将的升迁任命,成了这巨大棋局上一个微不足道,却又微妙地折射出权力天平倾斜程度的筹码。

方逢时举荐李成梁升任副总兵的奏疏,此刻就静静地躺在徐阶案头那一摞待处理的文书之中,被刻意压在了底层。徐阶并非不知李成梁之才,也并非完全否认其功绩。但在当前与高拱激烈角力的关头,任何可能增强高拱在边务方面话语权的人事任命,都会被他本能地搁置、延缓。李成梁既然被高拱“看上”,那么,在徐阶找到能够制衡、或者推出自己更属意的人选之前,这份任命,就绝不能轻易通过。

高拱对此心知肚明,他胸中的怒火更炽。他需要实干的人才来推行他的边政改革,李成梁无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,却因这该死的派系之争被卡住,这让他如何不恼?

“徐华亭(徐阶籍贯松江华亭)!”高拱在心中咬牙切齿,“你处处与我作对,连一个边将的升迁都要横加阻拦!这大明朝堂,莫非真成了你徐家的一言堂不成?!”

---

辽东,巡抚衙门。

方逢时面对着辽阳城灰蒙蒙的天空,眉头紧锁。京城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妙,徐阶与高拱的矛盾已然公开化,李成梁的任命被无限期搁置,几乎成了定局。他不能坐视自己苦心扶持的将才就这样被朝堂风云所埋没。

“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两位阁老的身上。”方逢时喃喃自语。他转身回到书案前,铺开信纸。这一次,他并非上书朝廷,而是写给几位已调任京官、身居要害部门,且与他、与李成梁都颇有交情的故旧。

在信中,他并未过多提及徐阶的阻挠,而是着重强调李成梁在险山堡实实在在的政绩——如何将一支濒临溃散的疲弱之师,锤炼成如今可战之军;如何在不依赖朝廷过多拨款的情况下,通过屯田、互市维系堡垒运转,甚至小有积储;其本人如何勇略兼备,深得士卒拥戴,其子李如松如何年少英杰,勇冠三军。

“……成梁之才,非止于冲锋陷阵,更在于整军经武,凝聚人心。此正合高阁老‘整顿北边’之国策所需。若得用之,必为阁老平定边患之一大臂助!望兄台得便时,于高阁老面前,多多美言,陈说利害……”

他知道,高拱此人,虽然强势,却极重实务,欣赏能干事的官员。他要做的,就是绕过徐阶的封锁,持续不断地在高拱耳边,强化李成梁“实干”、“能臣”的形象,将其与高拱自己的政治抱负紧密联系起来。

数封密信,带着方逢时的期望与策略,悄然送往京城。

---

京城,高拱府邸。

书房内烛火通明,高拱正在批阅各地送来的边情急报,脸色凝重。一名被他视为心腹的郎中(部院高级官员)在下首陪着,小心地汇报着一些官员的动向和口碑。

“……辽东那边,方抚台又来信了,还是为那个李成梁陈情。”郎中轻声说道,观察着高拱的脸色。

高拱头也没抬,哼了一声:“徐华亭压着不办,他方逢时再着急又有何用?”

“阁老明鉴。”郎中赔着小心,话锋却是一转,“不过,下官近日也听几位从辽东回来的同僚提起,这李成梁,确实有些不同寻常。别的将官多是伸手要钱要粮,他却在险山堡那个苦寒之地,自己带着军士开荒种田,还与边民做些小交易,硬是把一个快散架的堡垒给撑了起来。前次刘御史巡边,也盛赞其治军有方,士卒用命。听说他那个儿子,才十五六岁,就能上阵杀敌,勇不可当……”

高拱批阅文书的手微微一顿。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,从不同渠道,反复提及同一个名字,同一个形象:一个不靠朝廷、自力更生、能带兵、能打仗的边将。这恰恰戳中了他内心最迫切的需求——他需要这样的典型,来证明他“整顿北边”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,需要这样的干将来打破边军暮气沉沉的局面。

他放下笔,靠在椅背上,揉了揉眉心。徐阶的阻挠让他愤怒,但方逢时和这些故旧的持续运作,也让他无法忽视李成梁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价值。

“李成梁……”高拱低声念了一遍这个名字,目光深邃。他依旧没有立即表态,没有为了和徐阶斗气就强行推动这项任命。他在权衡,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。

但毫无疑问,这个名字,连同其背后所代表的“实干”、“悍勇”、“自力更生”的边将形象,已经如同楔子一般,深深钉入了高拱的脑海之中。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