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将主要精力放回中心的公开项目,表现出全神贯注于声景优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,甚至主动向媒体展示成果,塑造一个专注于当下、造福社会的科学家形象。暗地里,她和林渊的“影子研究”则转向了更基础、更隐秘的方向。
他们不再试图去解读或干扰地脉脉冲,而是开始研究李琟自身作为“悖论锚点”的本质。
林渊提出了一个假设:“如果你真是连接新旧循环的接口,那么你的‘存在’本身,就应该具备某种独特的共振频率。这个频率,可能独立于地脉和稳定回响之外,是只属于你个人的‘时间签名’。”
“找到这个频率有什么用?”李琟问。
“如果‘观测者’是利用系统漏洞或共性频率来窥探和标记,那么你的个人频率,或许能成为一种‘私密频道’。”林渊解释,“就像在一间嘈杂的房间里,两个人可以通过只有彼此能听到的特定音调交流。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你个人频率的加密通讯,甚至……感知屏蔽。”
这个想法很大胆。李琟开始配合林渊进行一系列精密的实验。他们利用中心最先进的声学实验室,在绝对屏蔽的环境下,记录和分析李琟在深度冥想、回忆过去、甚至模拟与地脉共鸣时的所有生理及能量数据。
过程漫长而枯燥,如同在浩瀚的噪音海洋中寻找一枚独一无二的声波指纹。
与此同时,城市声景优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,李琟和中心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赞誉。小雅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她的天赋得以充分发挥,变得自信而开朗。看到小雅的变化,李琟更加坚定了要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的决心。
然而,平静之下,暗流依旧。李琟能感觉到,那种被标记、被窥视的感觉并未消失,只是变得更加隐蔽,仿佛对方也调整了策略,从主动探测转为更耐心的潜伏。
一天深夜,李琟独自在实验室分析数据时,那种被窥视感突然变得异常清晰。不是来自地脉,也不是来自网络,而更像是……直接作用于她的意识层面。一种冰冷的、毫无感情的“注视”,扫过她的思维。
她立刻启动林渊设计的初步屏蔽程序——一种基于她生物节律生成的、特定频率的白噪音,环绕在她周围。
那股冰冷的注视感明显受到了干扰,变得模糊不清,随即如同潮水般退去。
成功了!虽然只是初步的、短暂的屏蔽,但这证明她的个人频率确实有效!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!
但还没等李琟松口气,实验室的内部通讯系统突然响起了一个加密频道的呼叫提示音。这个频道只有她和林渊知道。
她疑惑地接通。
频道里沉默了几秒,然后响起了一个经过变声器处理、但依稀能听出是苏茜的声音,语气却不再是之前的平静,而是带着一丝……急促?
“李琟……小心……‘静默者’……”
信号戛然而止,仿佛被强行切断。
“静默者”?
李琟的心猛地一沉。这又是什么?是“观测者”内部的派别?还是……第三方势力?苏茜是在警告她?为什么?
她立刻尝试回拨加密频道,但只有忙音。她联系林渊,林渊也表示没有收到任何信息。
“静默者”。这个词本身就像一块冰,散发着比“观测者”更甚的寒意。如果说“观测者”还带有研究和记录的性质,“静默者”听起来……更像是要彻底消除声音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