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逃离人生既定轨迹:全本+番外+后续

生在一个冬至夜。

小宝腹泻不止,需要连夜送粪便样本化验。

她捧着冰盒穿过午夜走廊,急诊化验窗口的护士打着哈欠:“门诊单子作废了,找急诊医生重开。”

值班休息室的门敲了许久才开。

年轻医生揉着眼睛,听说孩子没一起来,当即要关门:“规定必须见病人。”

“样本半小时就失效了......”她几乎在哀求,雨水顺着发梢滴在化验单上,墨迹晕开成灰蓝色的云。

最终是位年长护士解了围:“李医生,她孩子才九个月。”

医生这才不情愿地开了单子。

那晚她回到家已是凌晨三点。

玄关留着盏昏黄的灯,婆婆房间门紧闭,唯有母亲披着外套坐在沙发上打盹。

第二天在医院,婆婆和医生的对峙几乎成为一场荒诞剧。

“奶粉火气大,应该喝米汤。”

“婴幼儿需要奶粉的营养。”

“你们医生就知道照本宣科......”她看着医生逐渐皱起的眉头,突然想起婚前体检时,婆婆特意托人找的老中医。

那时觉得是被重视,现在才明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对权威的不信任。

母亲觉得难堪地退到走廊,她站在原地,看一老一少两位专业人士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争吵。

最后医生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:“你们自己决定吧。”

那一刻她突然看清真相:每个人都想给孩子最好的,只是最好的定义各不相同。

这样的矛盾贯穿了小宝的整个婴儿期。

从辅食添加顺序到纸尿裤品牌,从穿衣厚度到早教选择。

她渐渐学会在婆婆带来的草药包底下藏进口益生菌,在母亲买的绘本里夹着婆婆缝的驱蚊香囊。

转机发生在小宝三岁生日那天。

新家终于装修完毕,她抱着孩子站在属于自己的厨房里,突然感到一种陌生的宁静。

没有养生的陶瓷罐,也没有育婴百科摊开在料理台上,只有晨光透过百叶窗,在地板上切出明暗相间的条纹。

上班成了每日疗愈。

在车里在办公室里,她终于不是某某的妈妈、某某的儿媳,只是捧着咖啡的普通上班族。

下班到家跟婆婆换班,她也开始享受带娃的美好,在自己的家里,自由的快乐的带娃。

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,她想起三年前那个窗边的那个姑娘。

风依旧自由地吹着,但此刻她站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