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
:修城池、加固堤坝、推广新农作物品种,促密州经济发展;还重视教育,创办密州州学,聘名师授课培养人才。
6 徐州治水:临危受命与军民同心熙宁十年(1077 年),苏轼调任徐州知州。
刚到任,便遇百年不遇的洪水 —— 黄河在澶州决口,洪水向南直逼徐州。
城外水位不断上涨,城墙岌岌可危,百姓惊慌失措准备逃难。
苏轼临危不乱,先召集官吏百姓慷慨陈词:“徐州城破,我们无处可逃!
唯有众志成城,方能保家园!”
他下令加固城墙,组织人手修城外防洪堤。
为鼓舞士气,他亲登城墙指挥,日夜坚守抗洪一线。
一次暴雨倾盆,城墙出现裂缝,洪水涌出,苏轼脱下官服跳进冰冷洪水,与百姓一同用沙袋堵裂缝,百姓深受感动纷纷效仿,最终堵住裂缝。
抗洪期间,苏轼吃住在城墙上,常几天几夜不合眼,眼睛布满血丝、嗓子沙哑仍坚持指挥。
下属劝他休息,他说 “百姓生命财产在城墙上,我怎能休息”;他还派人下乡募集粮食,保障守城军民饮食,同时多次上书朝廷求援兵与赈灾物资。
经一个多月奋战,洪水退去,徐州城得以保全。
百姓称赞苏轼是 “徐州的保护神”。
为纪念抗洪胜利,苏轼在徐州东门修 “黄楼”,写下《黄楼赋》记述抗洪经过,赞美军民同心。
在徐州,苏轼还重视农业,推广新农具与耕作技术提粮食产量;关注手工业,因徐州煤炭资源丰富,他鼓励百姓开采煤炭用于冶铁、取暖,促当地经济繁荣。
元丰二年(1079 年),苏轼改任湖州知州。
离开徐州时,百姓倾城夹道相送,有人为他绘制画像供奉家中表感激。
苏轼感慨道 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,多谢大家厚爱”。
7 乌台诗案:人生低谷与豁达超脱苏轼到湖州任上,按惯例向朝廷上《湖州谢上表》,却没想到这成了人生重大转折点。
变法派官员从表文中断章取义,诬陷他讽刺朝政、诋毁新法,还从他诗文中搜 “罪证”,指控他 “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”。
元丰二年(1079 年)七月,御史台派人到湖州逮捕苏轼,押往汴京,这便是 “乌台诗案”(乌台即御史台)。
狱中,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