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上,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本子,里面夹着他们年轻时的照片——1978年的颐和园,爷爷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,奶奶扎着两条粗麻花辫,手里举着一支刚买的冰棒,在十七孔桥前笑得灿烂。
本子里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是爷爷当年写的情书,字里行间满是青涩的承诺:“以后每年冬天,我都陪你去看腊梅,直到我们走不动路。”
后来的日子里,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,在出租屋里煮一碗小米粥。
粥要熬够四十分钟,熬到米粒开花,再放一点点冰糖,她说爷爷血糖高,不能太甜。
她用保温桶装好粥,裹紧棉袄去医院,等护士允许探视时,就坐在病床边,一勺一勺喂给爷爷。
爷爷刚开始昏迷,她就边喂边轻声说话,说楼下的腊梅树已经打了花苞,说邻居家的小猫又来蹭门,说他们儿子寄来的羽绒服很暖和。
有一次我路过病房门口,听见她在念舒婷的《致橡树》:“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……”那是他们结婚时,爷爷在婚礼上给她读的诗,如今她一字一句念出来,声音很轻,却像一根线,紧紧牵着病床上的爷爷。
三周后,爷爷终于转出了ICU。
出院那天,阳光特别好,奶奶推着轮椅,爷爷的手搭在她的肩上,指腹轻轻摩挲着她手背上的皱纹。
走到医院门口的腊梅树前,爷爷忽然停下,用沙哑的声音说:“明年……我们还来这儿看。”
奶奶笑着点头,眼泪却落了下来,滴在腊梅的花苞上,像一颗透明的珍珠。
另一对是二十岁的大学生林舟和他的父母。
林舟刚考上心仪的大学,却在开学前查出了白血病。
第一次化疗时,他掉光了头发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他把脸埋在枕头里,不肯说话。
妈妈没哭,只是把织了一半的毛线帽递给他:“我查了教程,织了顶带花纹的,比医院的帽子好看。”
爸爸则每天给他带一本漫画书,说:“等你好了,我们去漫展,你不是一直想去吗?”
林舟慢慢开始接受治疗,他在病房里摆了一张小桌子,放着课本和笔记本,化疗间隙就看书、做题。
有一次,同病房的小女孩因为怕打针哭个不停,林舟把自己的漫画书递给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