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朽木也可雕林远山小雨结局+番外

数化设计,生成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图案。

“林老师,我想设计一系列融合传统木雕元素现代家居用品。”

杨帆向林远山展示他的创意,“比如这个台灯,灯罩的设计灵感来自您雕刻的莲花图案;而这个书架,则借鉴了传统榫卯结构,不需要一根钉子。”

林远山仔细观看每一个设计,时而点头,时而提出建议:“这个连接处强度可能不够,可以加一个暗榫;这个图案的线条太生硬了,可以柔和一些...”在合作过程中,两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理念碰撞。

一次,杨帆设计了一套“现代化”的木雕工具,声称能够“提高效率,降低学习难度”。

林远山试用后却直摇头。

“孩子,你的想法很好,但方向错了。”

林远山温和地说,“木雕的价值不在于效率,而在于过程中的专注与感悟。

当你追求速度时,就失去了与材料对话的机会。”

他拿起一块木料和刻刀:“你看,木材是有纹理、有性格的。

顺着纹理雕刻,省力又自然;逆着纹理,就会吃力不讨好。

这就像做人一样,要顺势而为。

这种智慧,是机器无法传授的。”

杨帆若有所思:“所以技艺传承的核心不是标准化和效率化,而是保留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?”

“正是!”

林远山欣慰地笑了,“你终于明白了。”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,一本图文并茂的《木艺心传: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应用》逐渐成形。

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传统技法和工具制作方法,还探索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路径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小镇上的孩子们也对这个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
每天放学后,小雨和她的同学们都会来工作室,看林远山和杨帆工作,偶尔也会动手尝试最简单的雕刻。

“林爷爷,我刻的小鸟像吗?”

小雨举起她歪歪扭扭的作品,眼中闪着期待的光。

林远山仔细端详:“形还不准,但神已经有了。

你看,这里再轻一点,给它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...”工作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,古老的技艺在新一代中找到了知音。

第五章:传承与新章博物馆展览的日子终于到了。

林远山和杨帆带着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和资料,来到了省城。

展览会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