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别教我讲理结局+番外

实是试验田。

在这个公司,它意味着资源拉满,但容错率归零。

站在舞台上的,是靶子,不是明星。

更糟糕的是,邮件被同步抄送给了整个运营部门,包括我一直回避的一个人——张琳。

她比我早进公司两年,做事精细、人脉通达,一直被视作“陈处接班人”。

而我这个被误打误撞推上去的流程小兵,多少有些抢了她的风头。

果不其然,下午茶时段,我在茶水间听见她和另一个女生聊天。

“项目这么早就推她上来,是觉得她能行,还是单纯想看看她摔得有多惨?”

另一个女生咯咯笑:“可能是看她摔得有点慢,想加把劲儿。”

我没出声,装作没听见,端起水杯转身离开。

刚回到座位,就看到李响发来一条信息:“我提前看了新表单,你这次得写四十页,还要配合测试演算。”

我回:“说得好像我有别的选择似的。”

“别太拼,”他回,“你把自己烧完了,别人连暖都不剩。”

我没回,开始埋头继续整理流程图。

我的思路是“最短路径最大容错率”,每一个节点后都设计了应急分支,这让整体结构在合规要求下也保留了实际弹性。

我知道这样做会引来争议。

在这里,按部就班是正义,任何看起来“聪明”的设计,都是危险信号。

果不其然,第四天下午,陈处叫我去他办公室。

他坐在工位后面,眼神如刀子扫过来:“你这个版本,不太公司风格。”

我点头:“我知道。

但它能用,也能救人。”

他把手中的文件敲在桌面上:“你知道‘风格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?”

我答:“意味着大家习惯了问题,不想承认流程也能更新。”

他沉默三秒,缓缓开口:“你现在要做的,不是颠覆,是合群。”

我说:“可我本来就不是群体里的人。”

那一刻空气有些凝滞,他没有继续争论,只是淡淡地说:“你自己看着办。”

出了办公室,我在走廊站了很久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的努力方向,其实从一开始就没在系统的接受范围内。

李响把我从沉思中叫醒,他拉着我去了天台,说:“你是不是又被陈处骂了?”

我点头。

他把一罐可乐塞我手里,像哄小孩似的:“别太放在心上,你已经比很多人跑得远了。”

“可我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