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
象。
她的实名举报帖和学校迅速的处分决定,将她推上了“反性骚扰斗士”的神坛。
她收到了大量支持者的私信和礼物。
校内外的女权组织、公益机构纷纷联系她,邀请她分享“维权经验”。
“明镜社”的声望达到顶峰,报名人数激增。
她接受了校报和本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都市报的专访,在报道中被塑造成勇敢、智慧、推动校园性别平等进步的标杆人物。
报道中,她言辞恳切地强调:“我不是为了个人,是为了让更多的‘林薇’不再沉默,让校园环境更安全。”
然而,身处风暴眼,压力同样巨大。
支持者的狂热期待,反对者的恶意揣测,以及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。
当她偶尔深夜独处,回看那几段自己拍摄的视频时,陈默那惊恐绝望、急于辩解的神情会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来。
他反复强调的“皮肤病”真的完全不可能吗?
那抓挠的动作会不会真的?
但这个念头刚一升起,就被她迅速掐灭了。
证据确凿,道歉信白纸黑字,学校都认定了,她是在替天行道,她的信念不容动摇。
她将自己的行程排满,用更多的活动、采访和业务来填满所有时间,不给疑虑留下空间。
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她的光环迷惑。
一些冷静的观察者开始提出疑问:为什么学校处分只用了模糊的“严重不当行为”,而不是直接定性“性骚扰”?
那份道歉信的措辞为何如此含糊?
林薇提供的视频是否完整?
是否经过剪辑?
这些声音虽然微弱,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,但在某些角落开始泛起涟漪。
林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质疑,她选择在公开场合更加强硬地反击:“任何试图为骚扰者洗白、质疑受害者证据的行为,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,都是对校园安全的破坏。”
她将质疑者直接打上“共犯”的标签,利用高涨的支持者情绪进行压制。
就在她成功保研本校法学院的消息传出,并在一次“明镜社”举办的“校园反骚扰机制研讨会”上意气风发地演讲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,如同淬毒的暗箭,射向了摇摇欲坠的陈默一家。
14陈默的老家,一个宁静的江南小镇。
陈默的爷爷,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,一生清白耿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