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,极其缓慢地,用纤细的手指拢了拢被角,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一些。
她没有说谢谢。
只是将脸微微埋进那带着实验室消毒水和我的体温气息的被子里,轻轻蹭了蹭,像一株找到依靠的藤蔓。
然后,她闭上了眼睛。
接下来的日子,时间在实验室这个封闭的、与世隔绝的微缩世界里,流淌得既粘稠又飞快。
我给她起了个名字——青蘅。
一个古书上记载的、带有草木清气的名字。
她接受了,每次我叫她,那双蓝紫色的眼眸总会望过来,带着一种专注的倾听。
青蘅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个不断挑战我认知边界的谜题。
她的“知识”似乎并非来自学习,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、关于植物本质的“直觉”。
她能在复杂的色谱仪图谱前,仅凭指尖的轻拂(她总是极其小心地悬空操作),便精准地指出某个微小的异常峰值的植物学意义。
她能在我对一组矛盾的数据百思不得其解时,指着窗外被雨打湿的树叶,用她那冰晶般的声音说:“看,脉络的走向,就是水分和光的路径。
数据打架的地方,也许是光被别的叶子偷走了。”
她的语言是破碎的、跳跃的,夹杂着大量关于光、水、土壤、根系、季节的隐喻,像一首首不成调的植物歌谣。
理解她,像是在解构一种全新的、只属于植物王国的语言密码。
每当她试图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,实验室的灯光下,她的指尖便会无意识地轻轻划动,空气中便留下短暂存在的、散发着微光的浅绿色轨迹,如同叶片脉络的幻影,稍纵即逝。
我记录下她所说的每一个字,试图用人类的逻辑去拼凑。
同时,我也在暗中进行着另一项记录。
一个只存在于我加密硬盘深处的文件夹,命名为《Ly-7日志》。
里面详细记载着她每天的状态:体温(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显示恒定在低于室温2℃左右)、能量消耗(通过监控实验室光照变化推测)、语言能力的微妙增长、以及……她身体透明度的变化。
这变化起初极其细微,若非我每日定时拍摄的高清对比照片,肉眼几乎难以察觉——如同最纯净的水晶,在某个角度下,会短暂地失去实体感。
而最让我心神不宁的,是每一个深夜。
无论我工作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