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万历中兴:朕,朱翊钧全文+结局+番外

护,番薯需要推广,互市需要规范,朝堂上的暗流从未消失。

但他有耐心,有信心 —— 因为他知道,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向,那些原本会让明朝走向灭亡的坑,正在被一点点填平。

夕阳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,金光闪闪。

朱翊钧转身走下城楼,脚步坚定。

他的前方,是奏折堆成的山,是改革路上的坎,是一个需要他用一生去守护的大明。

但他不怕。

因为他是朱翊钧,是带着三百年记忆重生的万历皇帝,是那个要亲手缔造 “万历中兴” 的 —— 大明天子。

御书房的烛火再次亮起,照亮了案上的新奏折,上面写着:《请开海禁疏》。

朱翊钧拿起朱笔,在上面轻轻一点。

他知道,下一个要解决的,是海疆的问题。

而这一次,他要让大明的船队,不仅能运粮食,还能驶向更远的海洋。

万历中兴的路,还很长。

但每一步,都走得踏实而坚定。

5 海禁之议与火炮轰鸣万历三年的春天,东南沿海的桃花开得正盛,朝堂上却掀起了一场比台风更猛烈的风暴。

朱翊钧将一份奏折拍在御案上,纸张因他的用力而微微发颤。

这是福建巡抚许孚远呈上的《请开海禁疏》,字里行间都在诉说海禁的弊端:“闽人以海为生,禁海则民无生路,转而为盗。

今倭寇已平,不如开海通商,既可增税,又可安民。”

“开海禁?”

高拱的声音像淬了冰,他几乎是从朝班中冲出来的,朝服的下摆都被带起的风掀起,“洪武皇帝立下的祖制,岂能说改就改?

海疆万里,一旦开放,倭寇再至怎么办?

流民勾结外夷怎么办?”

他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湖面,立刻激起千层浪。

御史们纷纷附和,有人甚至搬出 “片板不得下海” 的祖训,痛斥许孚远 “祸国殃民”。

朱翊钧静静地坐在龙椅上,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群臣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的龙纹。

他太清楚海禁的恶果了 —— 明朝中后期的 “倭寇”,十之八九是沿海百姓被逼无奈后的走私团伙;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,正借着大航海时代积累财富,明朝却把自己困在陆地上,错失了海洋的机遇。

“高先生。”

朱翊钧的声音不大,却瞬间压过了朝堂的喧嚣,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