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
头,声音低了:“你赌得太大了,小李。”
我点头,语气平稳:“但我已经没退路了。”
窗外一道闪电划过,把整个项目部照亮了一瞬间。
我看到远处塔吊顶端还挂着那串没取下来的横幅。
“保进度、保交付、保底线”。
字是红的,灯是冷的,而我站在这之间,像个走错剧本却没台词可退的替角。
可谁规定了,替角就不能成为主角?
只要我不下场,他们谁都没法关灯谢幕。
6 节点之前项目的夜从来不静,尤其当它即将转向时。
十四号段浇筑完工那晚,我连续写了三份简报材料,分别针对进度节点、材料变更和结构闭合逻辑,写完后全数封装成纸质,连夜交给督导办那位一直没现过身的联系人。
我知道,任何电子流程都可能被技术性“暂缓”,但一旦纸质文档流通入档,就留下了痕迹。
哪怕对方不接招,也得有人来给这个痕迹一份“解释”。
凌晨三点,天还未亮,我独自从项目部走出来,风裹着湿气,像一层无形的墙。
街道空荡,施工区警示灯闪着红光,一闪一闪,像心跳压低的呼吸。
第二天上午,我接到电话。
“请在下午三点参加阶段推进协调会。”
发出邀请的是市投资办项目督导科,会议地址不在原单位,而是在政府二号楼后侧的办公附楼——那个只处理“非正式但关键”事务的地点。
我知道,真正的表态要来了。
下午两点五十分,我穿着最普通的工作服站在附楼门口,手里握着那份节点进度文件复印版,纸张还带着昨晚压签器的印痕。
会议室内坐了七人,市投办两人、审计处一人、甲方代表两人、技术委员会秘书、还有一位临时列席的法律顾问。
我一进门,众人停下交谈,所有目光刷地落在我身上。
“李工。”
坐主位的中年男人看着我,“我们看了你提交的那份节点材料,有些问题需要澄清。”
我点头:“我带了文件原稿,有需要可以立即出示。”
“先不急。”
他缓了缓,“你能否确认,在十四号段施工推进中,你所进行的流程操作,没有任何超出项目权限边界的行为?”
“没有。”
我答得很肯定,“所有操作均在项目既定权限和实际现场条件范围内实施,每一项都有对应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