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一直偏爱文科。
现实是无情的!
叶一凡当时或许还未完全领会现实的严酷,但他的父亲必须直面经济困难的现实。
通常情况下,当叶一凡与父亲的意见发生分歧时,父亲总是果断地决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,这几乎成了一种不变的模式。
在农村,孩子的教育往往以顺从长辈为基本原则,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。
尽管父亲只是一位山村农民,但他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。
父亲拥有出色的领导能力,在艰难时期带领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开山造田、开垦荒地,在当地农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。
叶一凡发现自己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与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,但他深知内心深处始终对父亲怀有敬畏之情。
尽管在高考失利后,父亲表面上同意了补习的决定,但实际的走向仍由父亲掌控,这一点叶一凡心知肚明。
叶一凡的脑海中从未浮现过与父亲正面对抗的想法,更不用说实际发生冲突了。
这主要是因为父亲的原则性极强。
他记得小时候,一次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结束后,他试图通过耍赖装睡来让父亲背他回家。
然而,父亲却毫不留情地离开,没有回头看他一眼。
面对父亲的坚决,叶一凡放弃了撒娇,只能自己站起来,拿着小凳子,不情愿地慢慢走回家,哭闹显得毫无意义。
因此,他没有哭闹,也不敢哭闹,只是默默地跟在父亲后面走回家。
自那以后,叶一凡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父亲的亲生儿子。
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溺爱孩子,但其他父亲会背着孩子赶集、看戏、买好吃的,而叶一凡的童年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这样的温馨场景。
对叶一凡而言,父亲更像是一座没有情感的丰碑,虽然令人敬佩,但对他来说,更多的是一种冷漠。
这种对父亲的看法一直持续到他大学毕业。
他感到父亲并非属于他个人,而是属于整个社会,属于那些村民,属于那些无意义的日子......叶一凡的记忆中,母亲对他宠爱有加,他相信许多事情都能证明母亲对他的爱。
他清楚地记得,有一年冬天,他和母亲去外公家的路上,叶一凡抱怨自己的手快冻僵了,尽管情况并非如此严重。
母亲将他的小手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