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晚,两人在街边便利店分享关东煮时,那热气腾腾的氛围里,汤勺与碗碰撞的声音,都被陆沉舟精心地编织进了这美妙的旋律之中。
这些曾经看似零散、琐碎的日常点滴,此刻在耳机里仿佛化作了流动的色彩,红的热烈、蓝的深沉、紫的神秘,在她的眼底缓缓晕染开来,形成了一幅最动人的光谱,那光谱里,满是他们共同的回忆与情感。
不知不觉间,工作室的时钟指针悄然指向了凌晨两点十七分。
在这静谧的时刻,苏晚晴的手机屏幕忽然亮起,收到了一条新消息。
她点开一看,是陈墨发来的一张截图,截图的内容是破茧工作室的官网留言区。
其中有一位乐迷饱含深情地写道:“听《破茧》的时候,眼前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蝴蝶破茧的画面,那翅膀的裂痕里仿佛有光在流动,仿佛真的能看见生命的挣扎与重生 —— 原来视听共生真的存在。”
苏晚晴下意识地望向陆沉舟,发现他正静静地对着封面草稿微笑。
透过那副精致的镜片,他的眼睛里映着屏幕上那只栩栩如生的蝴蝶。
这个平日里总被外界误解为冷漠的音乐制作人,此刻就像一个终于拼齐了最心爱的拼图的孩子,眼底闪烁着藏不住的璀璨光芒,那光芒里,是对音乐的热爱,是对他们共同创作成果的自豪。
苏晚晴的思绪不禁飘远,忽然想起母亲的日记。
她记得,日记的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这样一句话:“当线条遇见音符,孤独的灵魂终将共振。”
就如同她与陆沉舟,一个用线条描绘世界,一个用音符倾诉情感,最终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。
这时,轻柔的夜风悄然掀起画室的窗帘,四月独有的花香,混合着松节油那略带刺鼻却又独特的气息,一股脑地涌了进来。
苏晚晴看着陆沉舟迈着沉稳的步伐,缓缓走向钢琴,准备录制最终版的母带。
在明亮的灯光下,她忽然发现,陆沉舟白衬衫的后颈处,那枚蝴蝶胎记在灯光下若隐若现。
那胎记,宛如一只沉睡的蝴蝶,而它,正是他们故事的起点,也是所有情感共振的原点。
苏晚晴的笔尖轻轻落下,在封面的右下角,她仔细地画下两个重叠的签名:晚舟。
这一次,蝴蝶的翅膀不再有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