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樱花季时,她用樱花窨制绿茶,粉白花瓣在茶汤中舒展,外国客人感慨“这是能喝的春天”。
母亲则在茶馆布置“旧物展”,将苏晴的虎头鞋、褪色全家福和林伯的老茶担零件陈列出来。
常有客人对着斑驳茶担出神,听母亲讲述林伯当年挑着茶叶走街串巷、在战乱中守护茶馆的往事。
镇政府曾想将茶馆打造成“非遗基地”,苏晴婉拒大规模改造,只增设“茶史长廊”:墙上手绘唐代煎茶到现代泡茶的演变,展柜陈列各时期茶具,最显眼的是林伯的紫砂壶,壶旁纸条上写着他的遗笔:“茶有千般味,最念是人心。”
某个冬夜,茶馆即将打烊时,来了个背着画板的年轻女孩。
她浑身湿透,冻得嘴唇发紫,原来在写生时突遇暴雨。
苏晴立刻煮了姜茶,又用茶馆的烘干机烘干女孩的画稿。
女孩捧着热气腾腾的茶碗,望着墙上的故事墙轻声说:“我好像明白,为什么这里的茶香能飘这么远了。”
临走前,她在故事墙画了幅速写——暖黄灯光下,苏晴正为客人倒茶,林伯的紫砂壶静静摆在桌上,母亲在一旁微笑着整理茶具,整个画面氤氲着朦胧的暖意。
如今,“缘来茶馆”的茶香依旧在小巷里萦绕。
苏晴常说,每一片茶叶都是有缘人,从深山茶园到茶客手中,要历经多少相遇与等待。
就像她与林伯、与母亲,与无数因茶结缘的客人,这些交织的缘分,早已酿成了一壶永不凉的茶,在岁月里愈陈愈香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茶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苏晴引入了线上预约系统,方便远方的客人提前预定特色茶席;她还开通了直播账号,定期分享茶叶知识与泡茶技巧,屏幕那端,天南海北的观众在弹幕里交流着各自的饮茶心得,让茶馆的温暖跨越了地域界限。
有位北方的观众留言说:“每天看你们泡茶,就像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场SPA。”
一天,茶馆来了一位坐着轮椅的老者。
他说自己年轻时曾在这个小镇生活,后来因一场意外行动不便,多年来一直想再回茶馆看看。
苏晴得知后,特意将二楼布置成无障碍茶席,亲自推着老者上楼。
当老者端起那杯熟悉的龙井,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:“还是当年的味道,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