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
为每滴雨水里,都有苍山十九峰的海拔数据。”
秋分那天,工坊举办了首场“数字扎染大秀”。
模特走在由全息投影铺成的“洱海水面”上,裙摆的扎染纹样随步伐变换:经过AI重组的蝴蝶纹遇上赛博朋克荧光色,传统几何纹在动态粒子效果中化作流动的星图。
当最后一位模特转身时,她背后的布料突然“生长”出虚拟藤蔓,那些藤蔓的攀爬轨迹,正是三个月前造纸老人院子里的牵牛花生长延时摄影数据。
台下掌声雷动时,燕子注意到一位白发设计师正在擦拭眼镜——那是她在北极光峰会遇见过的元宇宙建筑大师。
散场后,对方握着她的手说:“我终于明白您说的‘像素绒毛’是什么意思了。
我们在虚拟世界堆砌再多细节,也比不上真实布料上一个偶然的蜡泪斑点,因为那里藏着人类‘犯错’的温度。”
深夜,燕子独自坐在工坊的露台上。
雨水敲打玻璃穹顶的声音,与远处白族古乐的电子混音交织在一起。
她摸出树皮纸笔记本,最新一页画着:智能染缸的光谱曲线、机械臂的运动轨迹、还有阿嬷戴着AR手套时,眼角皱纹里倒映的屏幕微光。
忽然,一只真实的萤火虫飞过,停在她的平板电脑上,屏幕恰好显示着“月光容器”的代码界面,光斑与像素点交相闪烁,分不清哪个更亮。
手机在此时震动,跳出师傅的消息:“冰岛苔藓项目被NASA选中了,他们说那些‘无用’的生长音效,治好了宇航员的太空孤独症。”
燕子笑着望向洱海,暴雨后的星空格外璀璨,每颗星星都像一个等待被解码的灵感粒子。
她知道,当黎明到来,这些星光会被传感器捕捉,转化为染缸里的某道靛蓝,或是虚拟织物上的一缕反光——就像千百年前,洱海的月光曾照亮过无数染娘手中的蜡刀,此刻的数字光芒,也终将在某个未知的时空,温柔地落进人类的掌心。
晨雾漫来时,工坊的智能染缸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。
第一匹布料浸入染液的瞬间,远处苍山的轮廓恰好被朝阳镀上金边,与屏幕里的虚拟山脉完美重叠。
燕子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:“当技术学会与风合作,与雨共谋,与时光一起慢慢染色,数字世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