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重生之缝补人间:1985:全章+后续

你的瑞士军刀很配。”

晨雾如纱,漫过江面,许梅攥着刘主任的“捐赠书”走上码头,如同一位胜利归来的将军。

五百匹灯芯绒布正从国营纺织厂仓库运出,车头贴着“扶持个体经济”的标语,如同为她加冕的桂冠。

牛棚废墟上停着辆凤凰牌自行车,车篮里躺着封挂号信,如同命运的使者。

许梅划开火漆封口,县一中的复读通知书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鹰,滑落在她手中——校长亲笔批注:“特招插班,学费全免。”

她摸出存折走向信用社,玻璃柜台里的小伙突然站直,如同见到了尊贵的客人:“陈阿香女士的继承人?

您母亲留的保险箱到期了。”

保险柜里躺着件蒙尘的列宁装,胸章上“红星服装厂技术骨干”的字迹仍清晰可见,如同历史的烙印。

衣兜里夹着1976年的《人民日报》,头版画着红圈的报道标题是:《青年技工陈阿香革新流水线,产能提升300%》。

许梅把报纸按在胸口,如同拥抱着过去的自己。

江风穿过牛棚的破洞,将高考复习资料吹得哗哗作响,如同陈阿香在另一个时空为她鼓掌,为她加油。

<腊月时节,霜花如细碎的冰晶,悄然糊住了信用社那扇略显陈旧的玻璃窗。

许梅蜷缩在柜台的一隅,手中紧握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,细细啃食。

铁皮炉子散发出淡淡的煤烟味,仿佛一位老者,悠悠地吐着岁月的沧桑。

这烟雾缭绕间,《世界地理》的扉页被染上了一抹灰蒙,北冰洋的轮廓也变得朦胧不清。

许梅轻轻舔去指尖残留的糖渍,宛如一只灵巧的燕子,在草稿纸上轻盈地跳跃,列出一道道算式。

从合肥到上海的硬座票价,四块二;国库券两地的差价,每百元能赚八块七;若背上五十斤,又能挣得几何?

她的心中,仿佛有一本精明的账本,记录着每一笔可能的收益。

“许同志,贷款批下来了。”

信贷员老周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,他轻轻敲打着铁栅栏,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她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北大校徽,“五百块,要换成全国粮票吗?

深圳特区现在可只认外汇券呢。”

许梅闻言,将那双冻裂的手悄然缩进袖管,仿佛一位羞涩的少女,不愿让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