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官渡不是终点,而是我的起点!

派遣使者联络荆州刘表和江东孙策,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牵制曹操的后方,迫使其腹背受敌。

然而,这份自信的背后,却隐藏着致命的盲点。我过于依赖兵力的优势,低估了曹操的智谋与韧性。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,我的谋士田丰曾多次劝谏,建议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,避免孤军深入。他认为曹操善于用奇兵,一旦被他抓住机会,后果不堪设想。然而,当时的我沉浸在胜利的幻想中,对田丰的建议嗤之以鼻,甚至将其视为动摇军心的异端,将其囚禁起来。这一决定,成为了我日后悔恨终生的错误。

战役初期,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我的计划进行。颜良率军率先攻占白马,斩杀了曹操的大将宋宪和魏续,一时士气大振。然而,就在我们庆祝胜利之时,曹操却悄然发动了一场突袭。他亲率精锐部队绕过正面战场,直取乌巢——我军的粮草囤积地。由于我对乌巢的防御疏忽大意,导致粮草被焚毁殆尽,全军顿时陷入混乱。

粮草的损失不仅削弱了我们的后勤保障,更严重打击了士兵的士气。许多将领开始质疑我的指挥能力,军中谣言四起,甚至有人提议撤退。面对如此困境,我内心充满了焦虑与自责。我意识到,这场战役的胜负已不再取决于兵力的多寡,而是取决于谁能更好地适应变化,抓住战机。

然而,我并没有就此放弃。在最危急的时刻,我召集剩余的将领,重新调整战略。我决定收缩防线,集中兵力固守官渡,伺机反击。同时,我命令斥候密切监视曹操的动向,寻找他的薄弱环节。这一系列措施虽然未能扭转局势,但至少暂时稳住了军心,为后续的反击创造了可能性。

尽管我竭尽全力,但最终的结果仍然令人痛彻心扉。曹操利用乌巢之战的胜利,迅速展开全线进攻。他的军队士气高涨,战术灵活,而我的部队则因粮草短缺和士气低落而节节败退。最终,在官渡主战场,我军遭遇了决定性的惨败。颜良、文丑相继阵亡,十万大军折损过半,我本人也被迫仓皇北撤。

这场失败对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我不

==>戳我阅读全本<===
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