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
。
时间继续推移,边境地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。中原朝廷决定在边境地区修建一条大运河,这条大运河将贯穿中原与匈奴地区的大片土地。大运河的修建将极大地改善边境地区的交通和灌溉条件,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。
为了修建大运河,中原朝廷和匈奴部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中原的工匠们带来了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,匈奴的劳工们则提供了劳动力支持。
林婉和巴特尔作为边境和平联盟的代表,参与到了大运河的修建工程当中。他们负责协调中原工匠和匈奴劳工之间的关系,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。
在大运河的施工现场,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。中原工匠们拿着各种工具,精心测量、挖掘、砌石。他们带来的各种精巧的工程器械,如巨大的水车用来抽水,复杂的滑轮组用于搬运重物,引得匈奴劳工们啧啧称奇。而匈奴劳工们凭借着自身强壮的体魄,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,如搬运巨石、挖掘深沟等艰巨任务。
然而,工程一开始并不顺利。由于中原工匠和匈奴劳工们的文化背景和工作习惯存在差异,矛盾时有发生。中原工匠们习惯按照精确的图纸施工,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完美,而匈奴劳工们更崇尚力量和速度,有时会忽略一些细微之处。例如,在一段河道的挖掘工程中,匈奴劳工们为了追求速度,没有按照中原工匠规划的坡度挖掘,导致部分河道的底部不平坦,影响后续的工程进度。
林婉和巴特尔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,才能保证大运河的修建。他们组织了双方的代表进行沟通。林婉温和地说:“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,那就是修建好大运河,让边境地区更加繁荣。但不同的工作方式需要相互理解。”巴特尔也点头表示赞同,他用匈奴语向劳工们解释中原工匠的设计理念,强调精确施工的重要性。
经过多次这样的沟通协调,双方逐渐理解了彼此的意图和需求,工程开始有序地推进。随着大运河的逐渐成型,它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,将中原地区和匈奴地区
